杏吧_性吧_sex8_杏吧有你春暖花开
标题:
开发她的动情区
[打印本页]
作者:
超强性能
时间:
2014-12-3 20:07
标题:
开发她的动情区
如果说性生活真有技巧的话,那么很大部分是指对女性的性敏感区(也叫动情区)加以刺激。按理说,人们最关心的应该是刺激方法才对,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得不让位于正确地认识性敏感区。女性的性敏感区要比男性多很多,除了外生殖器外、胸部、腹部、面部、颈部、臀部、腿部等等都能接受性刺激。甚至有人认为,女性全身的皮肤都是性敏感区,只要刺激得法,都能引发足够的性兴奋。即使根据性专家的比较保守的估计,女性全身的性敏感区域也不下40余处。 面对如此众多的性敏感区,记忆力不佳的男性岂不是要大伤脑筋吗?当然,这也用不着一个一个去记,女性的性敏感区域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根据性感受的强度来划分,它们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区域。一是外生殖器和会阴部。在这一带施加手段,女性的感受最强,可直接获得性快感。二是乳房和乳头。对它进行刺激,可使女性获得一定程度的性满足,也可激发性欲。三是口唇舌部。对它进行刺激,可激发性欲冲动。四是颈部、大腿内侧、臀部、腹部等。这些部位的性感受强度最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刺激对性兴奋也有激发作用。
以上分类是为了方便掌握,还带有理论色彩,很多人在实践中也获得了同样的认识,但仍有一些疑问没有想通。比如,经常有人来信询问这样的问题:“对妻子身上敏感的地方,每次性交合前是不是需要都刺激一遍呢?应该先从哪里下手才好呢?可不可以开始就刺激妻子身上最敏感的地方?”我们不想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想用个比喻来说明。每天你都要吃饭,吃饭的目的之一是填饱肚子,但这不是唯一目的,你还要增加营养,让饭吃得有滋有味,于是你还要吃菜。你家里有很多种菜,但每顿饭只做几种就足够了,不过要注意花样搭配,有肉类,还要有蔬菜类,也少不了佐餐调味的小咸菜。如果有一道美味大菜,谁都不会一上桌就先吃它,那样一来其他菜就会变得没有味道了。一般人都是要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再端将出来,人们发出惊叹,视觉和口腹之欲都能得到满足,于是这顿饭就在如此高潮中进入了尾声。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并不相同,但其中的道理却可以是相同的。正像你不可能一顿饭就把所有的菜都吃一遍一样(也无这个必要),你也不能在一次性生活中把女性的性敏感区域来个“大扫荡”。又像你每顿饭都要变换花样一样,每次过性生活你应该变换刺激部位。还像吃菜时总是小菜在前,大菜在后,味淡者在前,味重者在后一样。过性生活时你首先应刺激的是那些性感受较弱的区域,慢慢地品尝滋味,等到你准备向最敏感的地方下手时,一定要知道这便是性刺激的最后一道菜,接下来就应是真正的交合。如果不是这样,那种强烈的感受就难以找到归宿。
正象人们吃菜时的口味各不相同一样,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手法,但获得的性感受却会因人而异。有人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发现我的妻子与别人不同,做爱时她特别喜欢我亲吻她的耳朵。据她自己说,有时候我只要一亲她耳朵,她就会产生性欲。我觉得这很有趣,也很奇怪。”
其实,这丝毫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女性的性敏感区有生理的共性,也有个体的个性。性专家发现,当因为疾病或意外事件造成伤残,身体的某个部位会失去知觉,如果这儿恰巧是性敏感区,那么就会失去原先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没有失去知觉部位的性敏感区,其感觉会变得更加强烈起来。原先不是性敏感区的地方,现在也会成为新的性敏感区。
这个发现对于正常人是应该有启发作用的。人体存在着很多潜能,通过后天的开发就可有能挖掘出来。比如说,耳朵在性生活中经常被抚摸,它对性刺激的感受就可能从弱到强,最后变成新的性敏感区域。从理论上说,只要坚持开发,女性的全身都可以变成性敏感区域,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她的感受必定会妙不可言。每个新的性敏感区域的发现和形成,势必都会带来一番新的特殊喜悦。这样一来,男性的任务就变得相对重一些。他不应该总是老一套,而要不断地扩大刺激部位,还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从而使你们夫妻的性快乐内容更加充实,感受更加独特。
1.
2.
》》》》亲:你是否总想看看那真实的原创自拍,而奈于无权限进入
3.
》》》》亲:你是否总想去听听那真实销魂的原创性爱录音却无法进入而倍感困惑
4.
》》》》亲:你是否总想对只有VIP、LV13以上大神级别才能进入的神秘区域一探究竟
5.
没错,就是在这里——性之VIP,点击以下途径就能够实现你朝思暮想的VIP区域进入权限的梦想
6.
【性吧sex8】买个VIP!有钱就是任性!
7.
8.
VIP优惠了!就是任性!
注册会员
会员签到啦
宣传赢VIP/QQ会员
作者:
poi0980
时间:
2014-12-4 18:27
女性的性敏感区其实很难找。
欢迎光临 杏吧_性吧_sex8_杏吧有你春暖花开 (http://www.huwaixingyu12.club/)
Powered by Discuz! X3.2